熱門關鍵詞: 氣流粉碎機
近年來,博力威收入增速放緩,其大客戶多為出口公司,恐深受關稅政策影響。其布局的鋰電池存量替換對公司的貢獻有限。更重要的是,其多項財務數據還存在謎團待解。
前不久,廣東博力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簡稱博力威)科創板IPO首發過會,而《紅周刊》記者翻閱其招股書及相關問詢函回復內容發現,博力威收入增速正在放緩,其重要產品輕型車用鋰電池的境內市場收入甚至出現大幅下降。更關鍵的是,其銷售收入及采購數據存在巨額的勾稽差異,要公司做出解釋。
重要產品境內收入下降
博力威重要從事鋰電池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其重要產品為輕型車(即電動兩輪車)用鋰電池、消費電子類電池。在2018年以前,其收入重要來自于消費電子類電池領域,該部分收入占其總營收的比重在五成以上,隨后其開始著力發展輕型車用鋰電池,如今,其輕型車用鋰電池收入占比接近50%,已成為第一大核心產品。
輕型車的動力來源重要為鉛酸電池、鋰電池兩大類,根據博力威問詢函答復中對前述兩類電池優劣比較情況來看,鉛酸電池的安全性較高,而采購價格上,二者分別為300-400元/kwh、800-1200元/kwh,鋰電池采購價格約為鉛酸電池的三倍,技術也更加成熟。由于上述原因,鉛酸電池在電動輕型車領域占據著主流地位。但鋰電子的放電率較高,故相同容量鋰電池續航里程高于鉛酸電池,此外,鋰電池還有攜帶方面,支持快充技術,使用壽命長等優勢?;诖?,博力威生產的鋰電池主打國外高端市場,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其境外銷售收入占總營收的比重分別為56.31%、47.88%、51.81%、55.57%。
2018年,乘著境外電動汽車市場發展的東風,博力威輕型車用鋰電池實現收入4.17億元,較上年的2.38億元,新增1.78億元,增速高達74.83%。然而經歷了爆發式上升后該產品銷售增速大幅放緩,具體來看,2019年,博力威輕型車用鋰電池的收入為4.41億元,僅比上年新增了2425.97萬元,增速驟降為5.82%。和此同時,據問詢函回復顯示,其輕型車用鋰電池的境內收入大幅減少3720.27萬元,同比下降14.60%。
而其境內銷售的下降,似乎是受到了國際貿易環境惡化的影響。博力威輕型車用鋰電池產品重要用于電動自行車和電動摩托車,據招股書顯示,博力威境內電動自行車電池各期的前五大客戶累計共15家,其中僅有4家重要面向境內銷售,其余客戶的重要市場均為境外。而歐盟于2019年一月實行反傾銷和反補貼(雙反)關稅政策,重要針對我國生產的電動自行車產品。此外,中美貿易摩擦對出口公司的影響也不小,博力威重要客戶的銷售難免會受到影響,作為上游供應商的博力威也會間接收到影響,因此,其2019年其相關產品在境內銷售下降就不難理解了。
不僅如此,博力威國內市場的占有率也大幅下降,2018年其在國內輕型車用鋰電池領域的市場占有率(按收入)為10.00%,至2019年已經下降至5.66%。對此,博力威在問詢函答復中表示,國內共享兩輪車市場高速發展使得市場迅速擴張,但該市場競爭激烈且訂單具有大批量特點,鑒于公司自身產量有限,且共享市場屬于新興領域,為防止市場風險,其減少了對此類客戶的銷售,該部分收入由2018年的4808.08萬元降至2019年的747.00萬元,故其市場占有率因市場擴大而被稀釋。
目前,博力威似乎已經陷入了成長乏力的泥淖之中。2019年其營收增速為7.7%,較2018年31.36%的增速來看,已然大幅放緩。于是,自2019年開始,其又著眼于布局電動自行車用鋰電池存量替換市場,但據上文來看,目前制約鋰電池在電動輕型車領域實現對鉛酸電池全面替換的最核心因素在于鋰電池成本高于鉛酸電池,而如何突破這一關鍵問題博力威卻未在招股書中給出答案。
另據問詢回復顯示,2019年,博力威存量替換市場實現的銷售收入僅為140.09萬元,2020年上半年,該部分銷售收入也僅為342.81萬元,可見,博力威存量市場的替換之路道阻且長。
銷售收入涉嫌虛增
不僅如此,博力威在財務數據上還存在諸多謎團待解。
據招股書顯示,2019年博力威實現營業收入10.26億元(如表1),其中,境外收入為4.90億元,該部分收入無需考慮增值稅,境內收入所適用的增值稅稅率自2019年四月一日起,由16%下調至13%,故選擇分段按月平均計算后,可知其含稅營業收入總額約為11億元。理論上,該部分含稅營業收入應體現為同等規模的現金流入及經營性的增減。
同期,博力威的銷售商品、供應勞務收到的現金為8.85億元,預收款項為2428.62萬元,較上期的1846.16萬元,新增了582.46萬元。從現金流入額中剔除預收賬款新增額的影響后,和同期含稅營收相比,結果現金支出比含稅收入少了2.20億元,理論上,應導致經營性的新增。
進一步來看,博力威2019年末的應收賬款為2.39億元,較上期的1.8億元新增了5887.45萬元,壞賬準備較上期新增了419萬元,應收票據較上期減少了343.19萬元,故其經營性合計新增5964.1萬元,然而,這卻比2.20億元的理論應新增額少了1.61億元,這意味著其2019年有上億元的營業收入沒有相關財務數據支撐,存虛增的可能。
以同樣的方式計算博力威2018年營收數據,仍存在上億元的勾稽差異。
據招股書顯示,2018年其實現營業收入9.53億元,其中境外收入4.22億元不考慮增值稅因素,境內收入適用的增值稅稅率自2018年五月一日起,由17%變更為16%,故分段按月平均計算后得出其含稅營收約10.4億元。2018年其銷售商品、供應勞務收到的現金金額為9.10億元,預收賬款較上期新增了390.16萬元,從現金流扣除該金額影響后和含稅營收相勾稽,結果現金支出比含稅收入少了1.33億元,理論上,應導致經營性有相應規模的新增。但2018年其應收票據及應收賬款合計金額僅較上期末新增了2350.64萬元,壞賬準備金額變動較小忽略不計,其經營性新增金額比理論應新增額少了1.1億元,這意味著博力威2018年有上億元的營業收入缺乏相關數據的支撐,存在虛增的嫌疑。
據問詢函回復內容介紹,2018年、2019年,博力威還分別存在3264.51萬元、2981.75萬元的應收票據背書及貼現金額,可即便將該部分數據考慮進去,和上述勾稽差異金額相較,仍分別相差7700多萬元、1.31億元。因此,關于博力威營業收入持續多年來均存在巨額勾稽差異的原因,還要公司給出具體說明。
采購數據不合理
除了營業收入數據存勾稽差異外,博力威的采購數據也存在諸多疑點。
據招股書顯示,2019年,博力威向鋰電池組原材料的前五大供應商采購金額為2.80億元(如表2),占采購總額的比例為38.84%,由此推算出其采購總額約為7.21億元??紤]到當年增值稅稅率的變化,分段按月平均計算,可估算出其含稅采購金額為8.20億元。理論上,該部分含稅采購額應體現為現金流出及經營性的增減。
博力威2019年的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金額為6.60億元,本期預付賬款變動額較小,相關影響忽略不計,將現金流和含稅采購總額相較少了1.59億元,該部分應體現為經營性的新增。
2019年,博力威應付賬款及應付票據合計為2.82億元,2018年相同項目合計金額為2.64億元,由此可算出2019年和采購相關的經營性新增額為1787.77萬元。顯然,這一結果和理論應新增額1.59億元相較,少了1.42億元,這也就代表著博力威有上億元的采購金額沒有相關財務數據的支撐。
以同樣的方式核算其2018年的采購數據,《紅周刊》記者發現其中仍然存在巨額勾稽差異。
2018年其向前五大供應商采購的金額為2.30億元,占采購總額的比例為29.11%,由此可推算出其采購總額為7.91億元。按相應增值稅稅率計算其應支出的增值稅后,可大致估算出其含稅采購為9.20億元。同期其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為8.05億元,由于預付賬款變動較小,不用考慮該因素影響,將其支出的現金流和含稅采購總額相較少了1.15億元。然而,2018年末,其應付票據及應付賬款僅較上期末新增了2757.87萬元,比1.15億元的理論應新增額少了8772.31萬元。
可見,多年來博力威的采購數據均存在疑點,其中的緣由要公司給出具體解釋。
聲明: 本網站所發布文章,均來自于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微信:ymk15762271767)